阿普蛙工作室|遊戲,公民,教育
  • 首頁
  • 買桌遊
    • 家分題
    • 抓誑新聞
    • 拚陣頭
  • 找課程
    • 教師研習
    • 青少年培力課程
    • 教育訓練
    • 家庭教育課程
  • 想設計
  • 專欄
  • 關於我們
阿普蛙工作室

【蛙底雞籠】不同政治立場,如何展開對話?

3/8/2017

1 評論

 
據蛙仔觀察,近幾年關於轉型正義的討論與呼聲似乎越來越熱烈,雖然2/28連假放完了,但對老一輩基隆人來說,今天3/8才是最痛苦的記憶......
​
今日凌晨,「開創新基隆行動聯盟」以「無聲人形」為主題,在基隆港、舊車站周邊,以「街頭藝術」手法,表達公民對歷史的記憶與對轉型正義的追求。該行動被一些主流媒體採訪報導,而在當日各家網路新聞底下的留言區中,可以看見民眾所提出的意見,還有不同觀點的「互動」。
自由時報連結:https://goo.gl/pBbhX4
蘋果日報連結:https://goo.gl/BI77yr
(讀者有興趣點閱,亦可看出不同家媒體的閱聽人意識形態傾向的不同XD)

圖片
從民眾留言可以看見,不論支持此次藝術行動與否,民眾的反應多有幾點特徵:
1. 未能區分事實與判斷
Ex.「為什麼行動完讓消防隊進行清理,不會自己清掉?垃圾!」
就多家媒體報導,都能看出的事實是「由消防隊以水柱清洗了藝術佈置」。但「為何行動者未清洗?」其實並未報導。
就蛙仔以「傳FB訊息法」(XD)詢問得知,行動單位未自行清除的原因是「他們預計展示的時間是到下午四點,但警消人員一看他們佈置結束就派人直接清除囉。」而部分民眾受某些媒體用字遣詞暗示,未區分「客觀事實」與「主觀猜測」,因此便會直接做出結論。
2. 對感受的關注非常少
大部分對該行動表示反感的留言,都無表達關注「該行動背後情感訴求」的跡象,而選擇性放大特定細節,針對能找到瑕疵的行為、言論大加批判。
有可能是因為針對我們不認同的對象,容易先入為主,區分他我,造成了人們彼此理解的阻礙。
3. 帶有攻擊性
對新聞內容或不同立場留言,使用羞辱、責罵的語言,進而使得留言區沒有建設性的對話,並且使雙方都被負面情緒影響。
4. 討論目的不明
多數發言都能看出各種情緒,但幾乎都未進一步表達發言目的,或關注彼此發言目的,因此大多空有留言互動,卻無實質意義上的「對話」。
講到這大家是否會說:「哎呀,網路就是這樣啦。而且不同立場的人本來就很難溝通,如果是面對面搞不好就打起來了吧?」
Hmm…要與不同立場的人和平地對話,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並非不可能唷,只要我們願意學習方法,並具體實踐,無論對方態度如何,都有機會開啟互相瞭解之門唷^^

由「非暴力溝通中心」的馬歇爾・盧森堡所發展的非暴力溝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協助我們與他人,甚至是自我,進行和平的對話。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這邊我們可以濃縮成一句萬用金句,讓你行走江湖、無往不利唷。看好囉:
「我看見...(某個事實,觀察)...,這讓我感覺...(我的情緒,感受),因為我很重視...(我的價值觀,需要)...,不知道你是否願意...(請對方給予回饋、行動,請求)?」

圖片

看懂了嗎?那麼就讓蛙仔帶個練習吧~

「我看見你的留言使用非常激烈的負面字眼,這讓我感覺擔憂,因為我重視尊重,希望人們可以善待彼此,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告訴我,你那樣說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
這四個要素除了運用在自己表達之外,用在傾聽、探詢對方的意思,也是很重要的唷。

其實方法只是輔助,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抱持善意,不要對他人妄下評斷,真心地去了解另外一個人,那麼不再使用「語言的暴力」,「思想的暴力」才能從我們生命中根除,讓自己的生命更美好,且一步步走向和平共善的社會。
228最常聽到的標語是「和解共生」,願意放下暴力,才能和解,然後共生吧?今天的蛙底雞籠就到這邊啦,我們下次再見囉^^

(對非暴力溝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參考盧森堡博士的著作唷)
「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書籍連結:https://goo.gl/4U9fI4
P.S. 如果對「人際溝通」主題課程有興趣,想讓阿普蛙表現一下的話,也歡迎跟蛙蛙們聯絡唷!


後記:
讀者B. H.來訊:
「我看見你的留言......你那樣說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這段句子中的「非常激烈的負面字眼」讓我感到困惑,這與我理解的「觀察」與「事實」不太吻合,似乎已經加入「判斷」,不曉得能否請阿普蛙的講師們對此多做說明?謝謝您們!

撰文者健毅回覆:
我對於那句話的理解,跟你是一致的,我認為那確實是包含了「判斷」在裡面的表述,當時沒能發現自己的盲點。如果讓我再次做一個表達的範例,我大概會這樣寫:

「我看見你在留言中使用了『垃圾』這個字眼指稱對方,這讓我感到焦慮、擔心,因為我期待人們可以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我猜測你想表達的,是不是一種對這件事強烈不認同的心情呢?」

不過練習時可以這麼表達,以實際上的網路討論來說,如此著重情緒的表達方式,可能反而會讓對方失去耐性。可以直接核對「事實」的部分是否有共同認知,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找尋問題的癥結點,如果情緒太強干擾對話,再處理情緒的部分。

2017/9/11 健毅

1 評論
Compton Demolition Contractors link
9/24/2022 23:52:22

Good reading your posst

回覆



發表回覆。

阿普蛙工作室有限公司

200基隆市仁愛區忠三路75號2樓
E-mail:wasupstudio@gmail.com
課程窗口&合作洽談 林侃眉:0933-769550  

遊戲設計&課程設計 吳健毅:0908-858625
聯絡表單

    聯絡表單

    ​歡迎留下聯絡資料,我們將主動通知您最新活動資訊呦。
    如果對我們的課程有興趣,或想跟我們合作,更請務必填寫,我們會進一步。
提交
Wa's up studio © Copyright 2017
  • 首頁
  • 買桌遊
    • 家分題
    • 抓誑新聞
    • 拚陣頭
  • 找課程
    • 教師研習
    • 青少年培力課程
    • 教育訓練
    • 家庭教育課程
  • 想設計
  • 專欄
  • 關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