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蛙工作室|遊戲,公民,教育
  • 首頁
  • 買桌遊
    • 家分題
    • 抓誑新聞
    • 拚陣頭
  • 找課程
    • 教師研習
    • 青少年培力課程
    • 教育訓練
    • 家庭教育課程
  • 想設計
  • 專欄
  • 關於我們
阿普蛙工作室

從少女墜樓案談媒體識讀

9/7/2017

0 評論

 
撰文者:吳健毅,阿普蛙工作室教案設計者、講師
圖片
昨天(09/06 )發生一件憾事,一位15歲的少女在自家大樓墜樓,很可能是自殺。
這則新聞一出來,網路上立刻引發很多討論,大多關於「台灣父母教養方式」、「台灣學生課業壓力」、「青少情緒表達」等問題的探討。
 
阿普蛙雖然身為教育團隊,但在這個時間點,我要以另外一個角度:「媒體識讀」的角度來談談這件事。
 
當天我首先接觸到的相關新聞,是在網路上看到「聯合新聞網」的這一則:
「跳樓北一女學生從小教育扎實 父母高學歷當醫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2685747
 
內文提到一些資訊,我條列如下:
  1. 事發的時間、地點
  2. 死者就讀學校(北一女)與父母的工作、學歷(醫生、名校)
  3. 父母教養資訊
  4. 墜樓發生時,附近交警、死者母親注意到的相關細節
     5.  頂樓發現的死者書包,及寫著「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的信封袋
 
其中我覺得特別值得閱聽人警覺的是關於2. 跟3. 的部分。
 
高中公民課在主題六「媒體識讀」的1-3「媒體如何影響認知」即提到,媒體提供的資訊、本身的立場角度,都可能誤導閱聽人。
 
在事發的當下,事實上並無證據指出少女自殺的原因,(甚至也還不能排除自殺以外的可能,)而媒體(有意或是無意地)提供關於學校、父母職業、學歷,這樣的訊息,其實反映的是,媒體已經先做了判斷,這個判斷很可能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帶給少女很大的壓力所以自殺。」
 
關於媒體此部分的報導,以下節錄幾段討論。

圖片
左述這段資訊看不出來是記者「採訪了父母、親友或是任何人」?抑或是記者自己「推論」?看電影繳交心得報告這麼細節的資訊,是從哪兒得知?搜尋父母私人臉書資料,還是刻意問了他們什麼問題?

圖片
這段可以看出是記者去查死者母親臉書,但刻意挑選出這則訊息,跟本事件有什麼關聯?或是要暗示媽媽可能曾經很嚴厲?

圖片
這段也是一樣的問題,即便這些資訊都是事實,但未必與此事件有關,貿然報導都可能是在強化特定的刻板印象或誤導閱聽人。像是標題的「跳樓北一女學生從小教育扎實 父母高學歷當醫生」,都可能強化閱聽人對於「教育」、「高學歷」、「醫生」的刻板印象。

圖片
另外有家媒體下的標題有提到「父母不讓她讀附中 北一女生剛入學5天跳樓」,容易誤導閱聽人以為這兩事間有因果關係,這是未經證實的。
 
且觀多篇不同家的報導,內文都只提到父母「希望」、「期待」她可讀名校,並未提到有「限制」女兒的選擇,媒體下標題直接說成「不讓」、「不同意」,也有失公允。
 
確實,這起事件是肇因於少女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太大而自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時也還存在著其他可能,例如:失戀、他殺、意外......等等的可能,媒體不該順著自己的直覺判斷,就篩選呈現特定資訊。
 
確實,台灣的學生可能承受很大的壓力,台灣的教養方式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但也不該利用這個事件,在事情未明前因後果,直接讓這對父母,成為許多在成長過程當中受到創傷的人去指責的對象。(果不其然,在數小時內,新聞的相關討論區就出現大量批判這對父母教養方式的言論,這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媒體引導的影響。)
 
大家莫忘「媽媽嘴咖啡店殺人事件」、「小模誘殺閨蜜事件」等,媒體的未審先判造成的傷害,更何況今天是一對剛失去親生骨肉的父母,這些言論都可能對他們家造成二次傷害,不可不慎。

寫了這麼長一篇,如果不提出一些具體健毅(X)建議(O),大家可能會覺得阿普蛙只是憤青XD
這邊就提出幾點,阿普蛙基於對媒體識讀的理解,認為可以改善的報導重點。


  1. 只報導人事時地物等相關資訊就好,死亡事件常常會引起社會大眾負面的情緒,越鉅細彌遺地報導,對社會整體心理衛生有負面影響。(所以這種新聞也不要做影片啦!)
  2. 事件如果會造成社會負面影響,可以去採訪專家應對的建議。(例如讓家長多關心孩子、抱抱孩子。)
  3. 誰說了什麼事、或是記者做了什麼推論,情報來源要標示清楚。
  4. 可以有推論或預設立場,但報導出來之前應該先查證,或等到有足夠資訊再作進一步報導。
  5. 不要誘導相關當事人回答問題,不要扭曲、斷章取義其言論。
  6. 尊重相關當事人隱私,並且保持同理心。
 其實最簡單的一個原則就是,記得自己「作為媒體對於社會能有的巨大影響」,謹慎的使用這個力量。
 
而閱聽人部分,我們也有以下建議:


  1. 吸引你眼球的標題都要特別小心。
  2. 注意區分報導中哪些是「描述事實」,哪些是記者的「推論與判斷」。
  3. 不要急著做判斷、分好壞,想想媒體是怎麼讓你做出這個判斷的,思考你可能有哪些資訊需要確認?
 
如果你覺得這些很不容易的話,是的,很抱歉,當公民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只要願意努力,我們都可以變成更好的公民,而社會也會因此而進步的。
 
工商時間:
阿普蛙最新教案遊戲,「眼球爭奪戰」帶你體驗媒體在「報導真相」與「生存盈利」之間的掙扎與戰鬥,適合約20-30人體驗。


0 評論



發表回覆。

阿普蛙工作室有限公司

200基隆市仁愛區忠三路75號2樓
E-mail:wasupstudio@gmail.com
課程窗口&合作洽談 林侃眉:0933-769550  

遊戲設計&課程設計 吳健毅:0908-858625
聯絡表單

    聯絡表單

    ​歡迎留下聯絡資料,我們將主動通知您最新活動資訊呦。
    如果對我們的課程有興趣,或想跟我們合作,更請務必填寫,我們會進一步。
提交
Wa's up studio © Copyright 2017
  • 首頁
  • 買桌遊
    • 家分題
    • 抓誑新聞
    • 拚陣頭
  • 找課程
    • 教師研習
    • 青少年培力課程
    • 教育訓練
    • 家庭教育課程
  • 想設計
  • 專欄
  • 關於我們